而小組長可就在周天子的授意下,明目張膽的擴張自己的威權(quán)了。
春秋的時候,諸侯的日子過得要比周天子的日子愉快多了。
那時候盟主能號令的諸侯,少則數(shù)十,多則上百,好不威風。
人們稱這一方盟主為“霸主”。圖謀當上這一方盟主的諸侯,被視為“圖霸”。
到后來,連周天子都衰弱了下來,這“霸主”之命,就更無人聽從。
各國諸侯已經(jīng)有百余年不知“霸主”之名,更沒有人想過要“圖霸”,成為一方盟主。
“霸主”既受命于周天子,便不能任意而為,滅人之國,奪人之地。
而兵威強大的諸侯,無不喜歡滅人之國、奪人之地,豈肯為了一個虛名,就受命于周天子,自縛手足?
這個選霸主的方式,讓人感到有些可笑。
如果人能是有了權(quán)力和財富還能夠遏制自己貪婪欲望的動物,那么人類的歷史上將少掉大半的戰(zhàn)爭。
看到這里,肯定有人好奇了。
不是說大秦和胡人之間的矛盾,怎么扯到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上,這不是扯淡嗎。
諸侯爭霸,和胡人有毛關(guān)系啊。
實則不然,春秋時期,貴族還是很要臉的,尤其是一開始,戰(zhàn)爭是貴族們的過家家游戲。
那時候中國人還不打中國人。
可是,有些諸侯強大起來了,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,讓周圍的諸侯臣服自己,證明自己是個霸主。
自己武力強大了,怎么才能試一試呢。
就好比一個小孩子拿到了一把劍,急于嘗試威力,可是打鄰居,那畢竟是自己太爺爺太姥姥生下來的手足兄弟的侄子啊……